演員介紹:
格溫妮絲·瓊斯:
威爾士戲劇女高音格溫妮絲·瓊斯,出生于1936年11月7日。在成為專業歌手之前,她曾在龐蒂浦鑄造廠擔任秘書。她在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基耶納音樂學院(錫耶納)以及國際歌劇工作室(蘇黎世)學習音樂。1962年,她在格魯克的歌劇《歐菲羅和優麗狄茜》中擔任女中音,之后她被蘇黎世歌劇院聘用。她發現,她輕松的高音演唱可以讓她唱女高音角色,她從1964年左右開始轉向女高音劇目。1964年,瓊斯在倫敦皇家歌劇院考文特花園首演,后她經常出現在世界各大歌劇院,包括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蘇黎世歌劇院,皇家歌劇院,考文特花園,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舊金山歌劇院,柏林德國歌劇院,巴黎歌劇院,斯卡拉歌劇院,洛杉磯歌劇院,大都會歌劇院,格蘭德泰塞爾德里西奧大劇院,日內瓦大劇院,芝加哥歌劇院以及許多著名的歌劇和音樂節。她于1967年4月4日在斯卡拉歌劇院首演,劇目是威爾第的歌劇《游吟詩人》。1972年11月24日,她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首演。瓊斯的大規模,強大的戲劇性高音聲音,異常強勁的聲樂能力,舞臺表演和表演能力受到廣泛贊譽。2003年,瓊斯在德國魏瑪的《漂泊的荷蘭人》擔任舞臺制作的首席導演和服裝設計師。她還為年輕歌手提供大師班,并擔任國際聲樂比賽的評委,包括2009年BBC卡迪夫國際聲樂比賽,以及最近2017年俄羅斯文化電視臺《大歌劇》歌手大賽。直到現在她還活躍在舞臺上。在榮譽方面她于1976年成為大英帝國勛章(CBE)的指揮官,并于1986年晉升為英帝國勛章(DBE)的Dame司令。她還獲得不同的國家和組織的眾多音樂/文化獎項和榮譽,包括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一級十字勛章、維也納榮譽金獎、奧地利榮譽頭等獎、莎士比亞獎和普契尼獎。她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和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都是室內歌手,并在法國成為法國藝術指導委員會的指揮官。她還被威爾士大學和格拉摩根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她目前是英國瓦格納協會的主席。
漢娜·施瓦茨:
漢娜·施瓦茨是一位德國女中音,曾在漢堡、漢諾威和艾森學習。1970年,漢娜·施瓦茨在漢諾威歌劇院首次亮相,歌劇《弄臣》中飾演瑪德萊娜 。1973年,她成為漢堡國家歌劇院的一員。1974年,她首次在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登臺。1975年,她在拜羅伊特音樂節首次亮相,在《萊茵的黃金》中飾演弗洛斯希爾德,并在接下來的十年中繼續演唱這一橘色。1977年,她首次來到美國演出,在舊金山歌劇院飾演《萊茵的黃金》中的弗里卡,并在巴黎歌劇院飾演普雷齊奧西拉。1978年,她在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演唱了《切魯比諾》。1979年2月,她在巴黎歌劇院首次完整演出阿爾班·貝爾格的《露露》,飾演格施維茨伯爵夫人。同年,她還首次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以獨唱的身份出演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1980年,她首次在倫敦科文特花園演唱瓦爾特洛德,并重返薩爾茨堡音樂節,在克雷內克的《卡爾五世》音樂會上演唱胡安娜,1992年,她首次在薩爾茨堡音樂節的歌劇舞臺上亮相,飾演希羅迪亞斯。作為一名音樂會藝術家,漢娜·施瓦茨常在歐洲和北美巡演。
勒內·卡羅:
勒內·卡羅,著名德國男高音,1937年11月20日出生于柏林,成長于威克奧夫弗爾。在漢堡進入了一所攝影學校,但是他一直對音樂和導演專業感興趣,直到50年代后期,才以一個自學的鼓手身份在爵士俱樂部進行音樂的表演,并跟艾瑟·邦哲斯學習聲樂,逐漸發現其聲樂上的天賦。他還曾師從埃爾莎·瓦雷納學習音樂劇。
他在20歲時候簽下了第一個錄音合同,并且大受歡迎。1965年首次在布倫瑞克國家劇院亮相,出演了斯特拉文斯基歌劇的三個角色馬夫拉、雷納德和埃迪普斯·雷克斯。他在布倫瑞克隨后的兩年里,在歌唱比賽中演唱了大部分主要男高音曲目。1967年在杜塞爾多夫的萊茵德意志歌劇院登臺演出,仍然演唱抒情男高音角色,此后開始向戲劇男高音發展。1969年他以《漂泊的荷蘭人》中的角色登上了拜羅伊特的舞臺,最終成為一位杰出的瓦格納戲劇男高音,演出于包括英國皇家歌劇院、紐約大都會在內的世界各主要歌劇院。
庫特·摩爾:
德國著名男低音庫特·摩爾,年輕時學習吉他和大提琴,并在校合唱團演唱。此后,他在科隆音樂學院學習聲樂,并師從艾米·穆勒。庫特·摩爾在科隆歌劇院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20歲時成為該劇院的成員,此后他被邀請到亞琛,在那里他演唱了莫扎特的《魔笛》中的薩拉斯托和《漂泊的荷蘭人》中的達蘭德等角色。在成為烏珀塔爾歌劇院的成員之前,他在美因茨演唱了他的第一部歌劇《馬爾克國王》和《阿依達》中的拉姆菲斯,并在那里工作了五年。在1969年加入漢堡國家歌劇院后,他的事業開始走向國際舞臺,隨后在巴黎、慕尼黑、維也納、薩爾茨堡和拜羅伊特等地首次亮相。摩爾在1972年首次在斯卡拉劇院演出,飾演奧斯明。
庫特·摩爾于1974年在舊金山歌劇院首次亮相美國,在《帕西法爾》中飾演古爾尼曼茲,并于同年在《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演唱馬克國王。隨后,他在1985年的《玫瑰騎士》和1988年的《古爾尼曼茲》中飾演奧克斯男爵,并在1990年莫扎特的《后宮誘逃》中飾演奧斯明。1979年演出季,他首次登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在《唐豪瑟》中飾演地主,在貝多芬的《費德里奧》中飾演羅科,在《弄臣》中飾演宗師。
庫特·摩爾活躍在世界各大歌劇院的舞臺上,并作為音樂會獨唱家與各大樂團合作。1999-2000年演出季的演出包括在巴黎巴士底歌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德累斯頓森帕歌劇院和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的《帕西法爾》;在佛羅倫薩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在慕尼黑和德累斯頓的《玫瑰騎士》;在倫敦的《霍蘭德》;在漢堡的《命運之路》(瓜爾達諾神父);以及在慕尼黑的《紐倫堡的名歌手》(波格納)。2006年7月31日,他進行了最后一次歌劇演出,并表示由于健康原因,他不會再出現在舞臺上。
夢幻編制演繹貝多芬音樂生涯的最高峰 人類智慧的結晶
指揮:倫納德·伯恩斯坦
時長:78 分鐘
錄制時間:1979 年
曲目: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歡樂頌”》
合唱團: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合唱團
女高音:格溫妮絲·瓊斯
女中音:漢娜·施瓦茨
男高音:勒內·卡羅
指揮:倫納德·伯恩斯坦
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
合唱團: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合唱團
獨唱:格溫妮絲·瓊斯、漢娜·施瓦茨、勒內·卡羅、庫特·摩爾
地點: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時間:1979年4月
曲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時長:78分鐘
指揮簡介:
倫納德·伯恩斯坦,1918年8月25日-1990年10月14日,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勞倫斯,美國指揮家、作曲家。1935年入哈佛大學,師從W.俾斯頓、EB 希爾學習作曲,1939年畢業;后入費城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指揮;1941年任波士頓交響樂團助理指揮,師從布魯諾·瓦爾特; 榮獲“桂冠指揮家”的稱號;1958年成為紐約愛樂樂團有史以來第一位土生土長的音樂總監。伯恩斯坦是20世紀音樂家中最獨特的風云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展現了一個藝術家的無窮多樣性:既是指揮,也作曲,既彈鋼琴,也從事音樂教育,同時他也是音樂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但無論在哪一個領域,他都取得了光輝奪目、眾人難以逾越的優異成績。他和另一位超級天王卡拉揚共同締造了音樂的一個新時代。

演出團體: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合唱團: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合唱團是一支歐洲和世界的著名合唱團,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目前由70余位職業歌唱家組成,現任合唱團指揮是奧地利的著名指揮家米歇埃爾。托馬席克先生,之前是弗蘭茨。蓋爾斯塔科教授(1964-1991)。合唱團常年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歌劇、輕歌劇和音樂劇中作演唱和表演,除此之外,也在經常舉辦各種音樂會的專場演唱等節目,并應邀每年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合唱團的歷任指揮都是奧地利著名的音樂指揮家,其中1907-1908擔任的合唱團副經理和樂隊首席的弗蘭茨。雪萊克先生,他還創建了維也納愛樂合唱團,曾組織演出演唱過阿諾德。勛伯格、古斯塔夫。馬勒等大師的交響作品,他長期擔任維也納歌劇院合唱團的指揮。
現在合唱團主要演出世界經典歌劇和施特勞斯的輕歌劇、莫扎特的歌劇以及音樂之聲等各類音樂劇等,深受奧地利和歐洲各國觀眾的喜愛和歡迎。2003年合唱團應邀擔任宋祖英獨唱音樂會的伴唱而為中國觀眾所熟悉。2004年合唱團又應邀參加中國南寧國際民歌節、擔任整臺晚會的主唱,用漢語演唱中國民歌,并和中國著名歌星對唱山歌,而引起轟動。

維也納愛樂樂團:
再沒有哪支樂團像維也納愛樂樂團這樣,能夠將歐洲古典音樂的歷史和傳統緊密連接。在過去的176年里,維也納愛樂樂團經歷著、同時也在改變著世界范圍內的音樂歷史。直至今日,大量帶著“維也納之聲”印記的優秀獨奏家和指揮家不斷涌現,使得這支樂團脫穎而出。當初樂團成立的初衷是希望組建一支能夠演奏維也納最高水準作曲家作品的樂團,特別是貝多芬的作品,這也為樂團之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礎。這一藝術理想最終被懷著熱情和決心的維亞納宮廷歌劇管弦樂團的音樂家們實現了。1842年,他們決心在歌劇院獨立舉辦“愛樂音樂會”,并成立一個藝術和經濟獨立的組織。這促成一個基于民主原則的機制,音樂家們對于決策性的環節有著決策權。
樂團創始人之一——作曲家和指揮家奧托·尼古拉曾留下名言——“最優秀的人才用最佳的方式演繹最好的作品?!边@句話透露出樂團一直以來堅守的高標準,也道出了樂團深受杰出作曲家和指揮家以及全球觀眾青睞的秘密。樂團用心保持純粹的音樂風格,小心嚴謹地代代相傳,是以創新的方式秉承傳統的體現。
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之間的奇妙關系,也是造就樂團獨一無二聲音的奧秘之一。樂團的創立原則之一是只有歌劇院管弦樂團的成員才能加入維也納愛樂樂團。音樂家們需在兩個樂團表演,直到今天,每個預備成員首先要參加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的面試,只有經過三年的等候期才能成為正式成員。這種民主性機制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在于,樂團可以自行獨立組織音樂會、選擇曲目或是聘用指揮家和獨奏家。1860年,套票音樂會的形式出現,一位指揮家可以被雇用一整個樂季。這些音樂會建立了堅實的藝術和經濟基礎,直到今天這種形式依然被保留。1933年起,樂團采用了客座指揮的系統,得以與每一代最杰出的指揮家建立了廣泛的藝術交流。
自1870年以來,維也納金色大廳以其獨特的美學和聲學特質,被印證為維也納交響樂團的理想表演之地。1900年在古斯塔夫·馬勒執棒下的巴黎之行是樂團的首次國外巡演。1922年也是值得紀念的一年,見證了樂團在薩爾茲堡音樂節的首次亮相,以及在南美的首次海外巡演。這標志著樂團開啟活躍的巡演里程,其足跡踏遍了世界各大洲,近期行程包括德國、日本、美國、中國。
維也納愛樂樂團的使命是把音樂中的人道主義傳達給聽眾,并帶入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觀念中。從最初起,樂團就建立了強烈的社會意識。直到今天,樂團每年都會為殘疾人士和自然災害受害者設立福利音樂會和幫扶計劃。自1999年起,樂團每年都將新年音樂會募得的籌款捐獻給人道主義組織。2011年為了應援日本海嘯,維也納愛樂樂團與三得利音樂廳建立援助基金。
在維也納和全世界上演的音樂會中,維也納愛樂樂團并不只是奧地利頂尖文化輸出。樂團的音樂家們更是傳達和平主意和人道理念的信使,這些都表達在他們的音樂中。樂團經常在具有歷史意義的場地和充滿爭議和沖突的政治歷史中上演的音樂會,比如2000年在毛特豪森集中營舉辦的紀念音樂會、2014年一戰爆發紀念音樂會、2018年凡爾賽宮一戰結束紀念音樂會。
保留樂團的音樂遺產不僅是“敬仰灰燼”而應該是“傳遞火炬”(古斯塔夫·馬勒),懷著這樣的信念,音樂與當今社會和未來的關聯成了關鍵問題。不管是在維也納還是在巡演期間,樂團都向年輕觀眾開放觀看彩排,并且通過教育項目向年輕一代展示音樂的豐富性,鼓勵他們創新。樂團曾獲得過數不勝數的各類大獎。自2008年起,勞力士成為了樂團的獨家贊助商。
維也納愛樂樂團每年在維也納舉辦約40場音樂會,其中新年音樂會和夏夜美泉宮音樂會在各大國家和世界范圍內同步直播。樂團每年還會進駐薩爾茲堡音樂節,每年國際巡演期間都會上演超過50場音樂會。所有這些活動提升了維也納愛樂樂團作為全球最頂級樂團之一的聲望。


演出介紹:
創作于維也納的《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也被許多人譽為人類智慧的結晶。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與這首作品最大的淵源莫過于其在1989年11月,攜九大樂團的精英樂手在剛剛倒塌的柏林墻兩側演奏的兩德統一版貝九。但早在十年前,其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音樂會錄像便已成為了該曲的經典詮釋。這是伯恩斯坦在繼與紐約愛樂錄制貝多芬交響曲后,對貝多芬作品的再次挑戰:前者稍顯年輕大膽,后者則是經過了更加細膩的刻畫與打磨,精致美妙、充滿了熱情和張力。在這個版本中,伯恩斯坦對貝多芬樂曲中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個細微的差別都了如指掌,用老式但不守舊的手法演繹出了這部偉大作品的真正靈魂。

